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社会服务】五地联动探振兴丨新文科实验室开展乡村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 2025-09-01 11:45  作者: xn_rdnla  来源: 西南大学社会科学处   浏览次数:

9月1日,学校社科处以《五地联动探振兴丨新文科实验室开展乡村调研活动》为题,介绍了新文科实验室、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研究团队5个小组奔赴重庆市和云南省多个样点区开展调研活动、再现高校智慧与乡村实践的深度对话的生动场景。

原文如下

2025年7月至8月,在盛夏的炽热中,地理科学学院西部乡村可持续发展新文科实验室(简称“新文科实验室”)、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研究团队在杨庆媛教授、王成教授、王亚辉教授、李涛副教授和苏康传副教授的带领下,分别奔赴三峡库区、九龙坡区、西双版纳、渝东北、曲靖五地开展调研活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点亮希望。各调研队伍带着问题出发,带着数据归来,为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书写新画卷。

三峡库区:土地里长出的振兴密码

7月17日至23日,杨庆媛教授小组在云阳县向阳村与凤凰村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村落踏勘、无人机航拍与入户访谈,系统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与宅基地利用现状,重点记录宅基地复合利用、闲置宅院再开发及耕地撂荒情况,并结合村民访谈掌握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困境与机遇。调研过程中,队员们绘制了宅基地空间草图,深入了解耕地利用背后的家庭生产逻辑。团队不仅关注宅基地利用效率与耕地撂荒问题,也探讨复耕的可能性,力求从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角度为乡村聚落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通过入户访谈与膳食调查,全面获取农户宅基地使用、土地流转和“大食物观”下饮食结构演变的一手资料,从而呈现乡村空间变迁与生活方式转型的真实图景。

7月24日至8月1日,小组深入重庆市万州区铺垭村和石坪村,继续开展前述调研。团队通过问卷与深度访谈,系统调查村落宅基地与耕地利用现状,细致考察乡村社会空间的邻里互动、代际关系以及公共空间利用情况。在饮食层面,调研组重点关注居民在传统农作物、畜禽产品与外购食品间的结构性变化,探索在“大食物观”背景下乡村居民饮食多元化的新趋势。通过对农户家庭食物来源、消费支出与膳食习惯的调查,团队揭示城乡联系、消费升级与乡村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逻辑。

杨庆媛教授小组开展调研并合影

九龙坡:以全域土地整治之笔,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8月21日至22日,王成教授小组在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围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展开深度调研。通过座谈会、入户访谈、实地考察及研学交流等多种形式,团队与区规划自然资源局、镇领导、村干部以及参与农户进行了广泛对话,深入收集一线声音。

小组先后走访周贡植故居、村史馆、乡村振兴学院及项目区,借助无人机航拍等工具记录整治成效。调研表明,铜罐驿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系统破解耕地碎片化、土地利用低效和生态退化等问题。在统一规划引领下,通过农用地与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修复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多措并举,形成了农业提质、产业融合、生态改善与村民增收协同推进的发展路径。在英雄湾村和新合村,耕地破碎度由62%降至38%,规模化农田配套显著提升,机械化水平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同时,村集体通过合作联社推动闲置农房和土地流转,部分农房转型为文旅经营场所,村民以股权形式分享土地收益,实现户均显著增收。铜罐驿的实践表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是空间与资源的优化,更是机制创新、多元参与和乡村治理的系统工程,为同类地区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小组将持续跟踪该区域发展,深化对土地政策、乡村治理与产业振兴的系统研究。

王成教授小组开展调研

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和谐共生

王亚辉教授小组深入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探寻“人-象冲突”的解决之道。他们访谈了州林草局、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的领导与专家,也走进了村寨,与村民、护林员面对面交流。3.6G的音频资料,记录下了各方对土地利用转型、村寨发展变化的深刻思考。

“人-象”冲突区被围栏保护的民宅                    调研小组于关坪食物源基地亚洲象野外观测站合影

在17个村寨中,58份村民问卷勾勒出“人-象冲突”的生动图景。村民们讲述着亚洲象吃甘蔗、破坏农田的故事,也表达着与大象共存的愿望。这些数据不仅为构建“人-象冲突”数据库奠定了基础,更让调研小组深刻理解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平衡之道。

调研小组还收集了7.65G的媒体资料,从热带雨林的景观到亚洲象活动的痕迹,每一帧画面都诉说着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这些资料不仅丰富了研究素材,更让团队意识到,保护亚洲象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是保护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山城渝东北: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

八月的重庆,山峦叠翠间涌动着乡村振兴的热潮。李涛副教授调研小组深入城口、开州、巫溪、云阳四地,聚焦乡村就业政策落实与农户生计改善。通过农户的电话访谈,他们听到了最真实的声音——“现在国家的政策好,出来外地打工还有交通的补助!”这些质朴的话语,成为政策优化的重要依据。

在云阳县的家具制造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中,32名农户正忙碌着。他们中既有固定员工,也有临时工,但共同的是,这份工作让他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梦想。车间不仅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活力,更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然而,调研也发现,资金短缺、技能水平低等问题仍制约着车间的发展。针对这些痛点,小组提出了加强政策宣传、定制化技能培训等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小组还与乡镇干部、村社负责人开展了9场座谈,围绕“稳岗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就业补助”等关键政策,深入剖析了执行中的难点与成效。这些对话不仅厘清了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更让调研小组深刻感受到了基层干部的担当与智慧。

李涛副教授调研团队开展走访调研

曲靖旅居:清凉经济激活乡村新业态

苏康传副教授小组调研的土瓜冲村、杨外营村和传统村落—潦浒村堪称乡村蜕变的典范。这场穿梭于云岭深处的调研,从土瓜冲的古老民居走到潦浒的千年陶窑,从杨外营的田间地头看到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村新颜,每一步都踏在中国村落振兴的脉搏之上。小组对曲靖市避暑旅居产业开展定点田野调查,重点对乡村旅居的建设情况(包括闲置宅基地流转、改造等)、旅居乡村业态、运营模式、旅居新村民及旅客消费情况等进行了结构性访谈,以案例村的形式获取了曲靖市避暑旅居及乡村振兴的一手资料,进一步丰富了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案例地并拓展了研究方向。

调研团队小组以“文化寻根”记录村落脉络,以“发展视角”探析旅居模式,用脚步见证真实。小组坚持用手触摸土墙的温度,用访谈与影像留存乡愁记忆与村民愿景,以文旅融合唤醒沉睡资源,用创新设计赋能乡土未来。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组组扎实的田野数据与案例思考,更是一份将学术理想写进乡村大地的青春答卷。当高校智慧与曲靖村落的厚重历史交汇碰撞,这场盛夏之行正悄然化作守护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照亮滇东村寨的振兴之路。

苏康传副教授团队进行走访调研

结语:智慧与实践的交响曲

这场盛夏之行,不仅是数据的采集与案例的沉淀,更是高校智慧与乡村实践的深度对话。各调研小组用行动证明,当学术理想扎根乡土,当使命担当呼应时代,每一份调研报告都能成为改变乡村的种子,在广袤大地上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调研小组用数据说话,用案例论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贡献了西大智慧。未来,新文科实验室将继续以脚步丈量大地,用智慧点亮希望,共同绘制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美好画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7y5gi7e-Y7Yr5Qvr11wDw《五地联动探振兴丨新文科实验室开展乡村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