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实验室杨庆媛教授等在《经济地理》期刊上发表题为《山区返乡农户生计特征及可持续性研究——基于重庆市奉节县农户调查数据”的研究成果》(图1)。

图1. 论文首页和作者相关信息
在城镇化进程步入中后期阶段,中国人口流动的城乡结构出现重要转变,即乡-城流动人口仍占据主导,但城-乡人口流动加快,“返乡”正逐渐成为中国城镇化下半程的重要趋势。如何协调庞大的返乡人口生计可持续问题并激发其内生力已成为新时期中国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课题。在人口流动的宏观态势下,我国乡村同时存在“离乡流”与“返乡流”两种人口流向,表明中国乡村正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是人口流失及其伴生的社会经济问题,二是返乡人口就业安置与生计可持续问题。返乡人口作为乡村劳动力的转入能否成长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成为当前破解乡村发展双重问题的关键。文章利用重庆市奉节县的农户调查数据,针对山区农户生计的特殊性,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基础上引入“空间资本”(图2),研究返乡农户的生计策略、资源配置及结果特征,并探讨了其生计可持续能力的类型差异,为政府制定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图2 返乡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研究框架
研究结果表明:①返乡农户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催生出的新兴群体,相较于传统留守农户和外出工人,具有独特的群体特性。山区返乡农户在生计类型选择呈现明显的非农化倾向,优先序为:非农业型>非农业主导型>纯农业型>兼业型>农业主导型。同时返乡农户的返乡农户的生计策略更具灵活性与多样性,其生计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全村均值。②不同生计类型的返乡农户在资本组合与禀赋上差异显著,其中纯农业型与农业主导型的物质、人力、金融资本积累高于全村同类型农户,而兼业型农户的空间资本更具优势,并具有较高的生计空间改进意愿。③山区返乡农户的生计模式可分为四类:更新型、进取型、自主型、失落型。其中,更新型农户的生计多样性指数最高,生计资本积累优势显著,在返乡后能够灵活应对多种生计挑战;进取型农户通过采用多样化的生计策略维持生计稳定,具备较高的资本提升潜力;自主型农户是村内的“精英群体”,倾向于从事专业化生产或经营,但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失落型农户则表现出生计资本匮乏且生计选择的单一性的特征,亟需针对性的支持和干预,以实现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图3,图4,图5)。

图3 研究区概况

图4 样本农户与返乡农户生计结构对比
图5 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
西南大学地理学科学学院杨庆媛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黄雅、苏康传副教授、杨人豪博士等为合作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启动项目和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项目的资助。
引用格式:[1]杨庆媛,黄雅,苏康传,等.山区返乡农户生计特征及可持续性研究——基于重庆市奉节县农户调查数据[J/OL].经济地理,1-16[2025-05-21].
图文|黄雅 审核|马寅华 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