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实验室王成教授等在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题为“The vision of younger-seniors-based elderly care in rural China: Based on population aging predictions from 2020 to 2050”的研究成果(图1)。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是Nature旗下唯一面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刊物,被SSCI和AHCI共同索引,中科院人文社科领域一区(影响因子前5%)。Web of Science最新公布数据显示,该期刊引用指数(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在全球跨学科人文科学领域的411种期刊中排名第1,在跨学科社会科学领域的267种期刊中位居第2,在全球人文社科领域评价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图1)。

图1. 论文首页和作者相关信息
文章基于对中国2020年至2050年乡村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结果,重点探讨了乡村老年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异质性,并提出了“以老养老”愿景,强调了家庭的核心地位和村庄的互助关系,凸显养老服务中年轻老人的能动作用。此外,文章还在全球尺度,进一步论证了其适用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实施该愿景应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这一理念为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养老压力巨大。基于对2020年中国农村养老现状的研究发现,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养老设施不足等问题是中国农村养老面临的主要挑战,凸显了解决农村老龄化需要创新养老理念的必要性。(2)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将持续加剧。2020-2050年,农村老龄化率将大幅上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地区的老龄化率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然而,到2050年,重庆和甘肃的农村老龄化率首次出现下降趋势,标志着农村老龄化形势出现转折。(3)本文提出了中国农村未来养老的新愿景:“以老养老”。该愿景强调中国农村家庭和村庄内互助关系的核心作用,通过促进低龄老人参与服务的积极性,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这一愿景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价值观相一致,预计能够减轻养老给年轻人和社会带来的压力。(4)以老养老愿景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全球特别是对于具有类似社会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该愿景通过利用社区资源并促进代际合作,大幅度提高老年人的福祉,并有助于实现与健康、减少不平等和可持续社区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图2、图3)。

图2 2020-2050年中国31个省份农村老龄化的空间分布

图3 2020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居住条件
总体而言,本研究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的老龄化研究做出了3个关键的理论贡献。首先,它挑战了将老年人视为“政策客体”“资源消耗者”或者“被动福利接受者”的被动定位,而是将他们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推动者。第二,通过预测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揭示了2050年农村人口老龄化拐点前政策干预的关键窗口期。第三,“以老养老”愿景通过中国乡村社会关系和互助传统的研究,将中国宗族关系等非正式制度转化为可持续养老资源,挑战了西方主流老龄化理论中的“个体主义预设”。当前中国处于未富先老的阶段,结合中国集体经济制度和乡村熟人社会建立村庄“以老养老”模式、吸引国家和社会资源给予补助和支持,未来中国乡村就能建立起一个低成本、高效率、有感情的互助养老体系,从而实现“老有所养”的理想。
研究团队长期从事从事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乡村人居环境等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关研究,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正是在其多年理论积淀与经验基础上开展的系统性综述与整合。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豆浩健,王成教授为通讯作者。西南大学地科院博士研究生程贵山、徐爽,硕士研究生雷小彦为合作作者。该成果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引用格式:Haojian Dou, Cheng Wang, Guishan Cheng, Xiaoyan Lei, Shuang Xu. The vision of younger-seniors-based elderly care in rural China: Based on population aging predictions from 2020 to 2050.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2025, 12:669.
论文链接:DOI: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5-04994-7
文|豆浩健 审核|马寅华 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