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实验室孙平军教授等在《世界地理研究》上发表题为《东北三省收缩城市的城镇化演化特征与作用机理研究》的研究成果。上述工作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4YJA790056)、重庆英才基金项目(2021YC024)的资助。
城市收缩是一个人口、资本、企业等发展要素不断外流,以及要素外流-效应耦合的过程、现象相统一的综合概念,给基于增长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城市收缩影响城市化的过程和内在作用机理,成为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城市高质量发展,以及城市-区域规划实践中需解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和生态保障区,战略地位凸显,也是当前全国收缩城市最集中、收缩问题最典型的地区,给新一轮东北振兴带来了极大冲击与挑战。如何贯彻落实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现收缩城市“瘦身强体”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新时期东北三省落实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先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
因此,本研究基于对收缩城市与非收缩城市、收缩城市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发展类型分组的归纳比较,以东北三省为案例展开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东北三省收缩城市城镇化发展具有阶段性、类型性和空间分布异质性特征,存在明显的城镇化收缩效应;城镇化总体水平及其子系统城镇化水平呈现出“非收缩城市>收缩城市、收缩初期城市>收缩后期城市>收缩中期城市、资源依赖型收缩城市>综合型收缩城市>虹吸型收缩城市>区位制约型收缩城市”的发展演化特征,且呈现“轴带+核心-外围”的格局;(2)收缩城市源于自身发展势能的相对或绝对下降而对城镇化发展动力产生抑制作用,包括阻碍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对周边地区人口、原材料的汇聚作用,降低城市投入产出效率等,使其城镇化发展缓慢,进一步引发了对现有基于“增长情景模拟”的城镇化水平及其测度方法是否适用于收缩城市的反思。本研究为东北三省等收缩型城市较为集中的地区提供了城市化发展的新视角,可为东北振兴、东北三省区域一体化和收缩型城市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引用格式:罗宁, 孙平军, 曹乃刚, 刘菊, 彭雅丽. 东北三省收缩城市的城镇化演化特征与作用机理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24, 33(11): 135-148.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24.11.20222500
文|罗宁 审核|孙平军 马寅华 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