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实验室苏康传博士等在《经济地理》上发表题为《乡村空间商品化类型特征、演变阶段及影响效应》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YJC79011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启动项目(SWU-KR23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234、42271260);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项目(SWUPilotPlan031)资助。
在全球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乡村性及乡村意象不断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快速流动,农村的概念范畴不再等同于农业及其生产活动的地域,以农业商品生产、景观及文化遗产再造、农业休闲及乡村旅游等为主的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正促使乡村空间被不断地生产、复制和争夺。19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逆城市化、乡村经济非农化等现象,乡村发展向后生产主义及多功能阶段转变,乡村农业生产功能被弱化,而乡村休闲旅游、探险等功能逐渐增强。现代乡村空间中农业生产功能相对降低,而乡村消费功能显著提升,农产品等物质产品和乡村休闲观光、景观、文化及乡村性等非物质产品,乃至乡村空间本身开始成为商品被消费,这种乡村空间消费性转向便是乡村空间商品化。乡村空间商品化是乡村空间演变及转型的重要驱动之一,自从全球农村(Global-Rural)项目的实施,全球乡村计划(Global Rural Plan)、振兴世界乡村等概念的提出并力求解决全球乡村衰落及乡村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以来,该主题逐渐成为乡村地理学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较大提升,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内隐于乡村振兴的过程之中,在新型城镇化、资本下乡、消费文化转向等驱动下为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背景开展乡村空间商品化的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可进一步丰富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等乡村地理学的理论内涵。
中国乡村地域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在乡村空间商品化模式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村庄的类型及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发展乡村产业。乡村电子商务可进一步促进乡村空间商品化发展,增强农民在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地位,同时也是未来乡村空间商品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提高乡村空间商品化程度,深挖“消费乡村”和“乡村消费”的潜力。各级政府应对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进行适度干预,并完善相关管理监督机制,引导其健康发展,减弱乡村空间商品化负效应,同时提升当地村民在乡村空间商品化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引用格式:苏康传,杨庆媛,严燕,杨人豪,王笛,周璐璐,张佰林.乡村空间商品化类型特征、演变阶段及影响效应[J].经济地理,2024,44(7):155-164.
论文链接:https://www.jjdl.com.cn/CN/10.15957/j.cnki.jjdl.2024.07.016
文|苏康传 审核|马寅华 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