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实验室研究团队王笛博士后等在《Cities》期刊上发表题为“Effects of urban form on air quality: A case study from China comparing years with normal and reduced human activity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的研究成果。
文章探讨了在考虑减少人类活动时,空气质量与城市形态之间动态、复杂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62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法比较了2015年(正常年份)和2020年(由于COVID-19人类活动大幅减少)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紧凑性、形状和规模对 2020 年的空气质量至关重要,而碎片化是 2015 年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控制空气污染时,交通出行方式也存在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在减少空气污染的过程中,最好的城市形态是连续和紧凑的,并辅以合理的建筑布局、人口和道路密度以及高比例的森林面积,减轻交通污染负面影响的多中心城市形态则更可取。研究为后疫情时代通过优化城市形态减少空气污染排放、扩散和集聚,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提供了参考。
上述工作得到了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
论文名称:Di Wang,Tao Zhou,Jianing Sun.Effects of urban form on air quality: A case study from China comparing years with normal and reduced human activity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J].Cities,2022,131(10):104-117.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22.104040